湖北银行lPO“临阵换帅” 冲刺A股IPO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仍需关注
临近年末,仍需4000亿规模的临阵换帅湖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银行)迎来重要人事调整。近日,湖北湖北银行发布党委书记、银行盈利董事长调整公告,冲刺公告显示,股I关注赵军任湖北银行党委书记、资产质量董事长;刘志高不再担任湖北银行党委书记、仍需委员、临阵换帅董事长职务。
重要人事调整的同时,湖北银行A股IPO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进程。11月4日,湖北银行正式加入A股上市排队序列,并于沪市主板进行了预披露。若该行成功登陆A股,湖北或将迎来第一家上市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多名高管被查拷问湖北银行内控管理。其中,湖北银行原董事长陈大林因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犯罪,被开除党籍。此前,湖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文耀清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此外,湖北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房地产及建筑业贷款占比较高,需持续关注其资产质量向下迁徙情况。 针对盈利能力、资产质量、银行治理以及内控等问题发现网向湖北银行发去沟通采访函,截至发稿,湖北银行未就相应问题给出合理答复。
IPO关键期“临阵换帅” 多名高管被查拷问内控
处于上市关键期的湖北银行,近日临阵换帅。12月15日,湖北银行发布重要人事变动公告,公告称,湖北银行于12月14日召开干部大会。根据省委安排,赵军任湖北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高不再担任湖北银行党委书记、委员、董事长职务。
据悉,赵军此前任湖北银行行长一职,资料显示,赵军曾长期在央行和监管系统工作。2018年离开监管系统进入湖北银行,先后任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
此次换帅也是湖北银行冲刺IPO关键期,11月初,证监会信息显示,湖北银行A股上市申请材料已被接收,并准备在上交所上市。招股书显示,湖北银行本次拟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5.37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含25%),拟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充实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显示,湖北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大林被开除党籍,其违纪违法行为包括:违规收受礼金,利用职权为亲属负责的融资业务谋取利益;违规干预工程项目承发包活动;将贷款审批权当作攫取私利的工具,“靠银行吃银行”,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审批、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特别巨大等。
此外,湖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文耀清也在2021年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2021年4月,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湖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文耀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经湖北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开除文耀清党籍及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
业绩表现不如意 盈利能力连续下降
资料显示,湖北银行由湖北省原宜昌市商业银行、襄樊市商业银行、荆州市商业银行、黄石银行、孝感市商业银行五家机构合并组建,于2011年2月25日正式成立。
作为湖北省级城商行,湖北银行的上市计划在2015年开始,2020年9月份全面启动上市申报工作。2021年4月,湖北银行与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向湖北证监局报送辅导备案申请材料。2022年9月末,湖北银保监局批复,同意湖北银行公开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25.37亿股。11月4日,湖北银行现身《沪市主板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正式加入A股上市排队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湖北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滑。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6月末,湖北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1.19亿元、79.18亿元、76.73亿元、45.55亿元,营业收入出现了连续下滑;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98亿元、13.18亿元、17.56亿元和12.44亿元,波动较大。
与此同时,湖北银行资本利润率已连续多年低于监管标准。据湖北银行历年业绩报告,2019年-2020年末,湖北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均低于11%,2022年6月末,其资本利润率为8.81%。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应不低于11%。因此,受新冠疫情环境下减费让利及拨备计提等因素的影响,湖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未来盈利或将持续承压。
不良率高于行业水平 资产质量承压
盈利能力连续下降的同时,湖北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也引发较多关注。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湖北银行不良率分别为3.44%、3.58%、2.25%及1.98%;同期不良贷余额分别44.22亿元、53.05亿元、40.72亿元及40.91亿元。
从数据来看,湖北银行不良率有升有降,总体降幅明显,但是与其他城商行相比,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与上市城商行相比,不良风险问题更为突出。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9%。实际上,2021年不良率降至2.25%的主要因素是湖北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将一批不良资产包剥离转让,使得不良规模占比出现明显下降。
而此前联合资信发布对湖北银行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也显示,2021年末,湖北银行展期贷款为54.51亿元,其中,67.52%的贷款划分到正常贷款,22.47%的贷款划分到了关注类贷款,剩下的10.01%成为了不良贷。因此考虑到经济的不确定性压力,湖北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迁徙情况仍需要重点关注。
除整体的不良风险外,贷款集中度也引发关注,尤其是行业集中度过高引发的不良风险。据招股书,2019年-2022年6月末,湖北银行公司贷款及垫款前五大行业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这五大行业贷款总额占该行公司贷款及垫款总额比例均在75%左右。
而同期,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良贷款率高居第二、三位。两大行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13.98%、22.04%、40.93%、37.23%,呈现明显走高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前十大单一借款人有5位是来自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合计为20.79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达到50.81%,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及建筑业风险不言而喻。
不良风险外,湖北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近年来由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出现了不断下降的势头。据三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湖北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3%、9.85%、9.51%,而2021年末的数据分别为13.85%、10.96%、10.58%,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较2020年下滑了0.05、0.43个百分点。可见,三季度末,湖北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继续下滑的态势。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的引发贷款业务违规乱象问题,据披露的信息显示,2021年7月湖北银行因违规通过本行理财业务为股东提供入股资金,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6项违规事项被处罚款23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超32万元。
在上市辅导期间,湖北银行就出现这类明显的违规,显示出该行内控明显需要加强。不仅如此,湖北银行还发生了重大股权变更,2022年4月湖北银行原第三大股东湖北财政厅将其持有的6.09亿股划转给长江产业投资集团,1.52亿股划转至湖北宏泰集团,退出了股东之列。
2022年已经过去,湖北银行采取“临阵换帅”以继续冲刺上市,最终能否后来居上,成为湖北首家上市银行,我们将持续关注。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周子章)
来源:发现网
(责任编辑:知识)
-
来源:经济观察报导读壹 ||95后周京辞去公职去看世界杯,这是他的第一届,也是青春的最后一届。梅西今年35岁,他会不会参加下一届,周京不知道。但如果周京不来,可能是他人生最后悔的事情。贰 ||视障 ...[详细]
-
移动学习平台多邻国NASDAQ:DUOL)近日重新“登陆”中国市场。 去年8月,多邻国从中国的移动应用商店下架,多邻国中国区市场总监海纳此前告诉界面教育:“最近接到指示,加强应用中的内容规范机制,正配 ...[详细]
-
据《华尔街日报》6月6日报道,一手打造了星巴克NASDAQ:SBUX,周五收盘价79.05美元,市值906.62亿美元)咖啡帝国的霍华德•舒尔茨表示,下一任首席执行官CEO)将会从外部人士中遴选,因为 ...[详细]
-
据《印度快报》6月6日报道,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哥印拜陀市一名交警近日被拍到在街头扇外卖员耳光,引发人们愤怒。目前这名交警已被停职和逮捕。报道称,这起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3日,当时一名外卖送餐员在人行道上被 ...[详细]
-
[ 卡塔尔在世界杯上投入了超过2200亿美元的资金。相比之下,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只花了116亿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是150亿美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只花了27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世界 ...[详细]
-
浙商杂志浙江证监局发布《关于对王忠军、王忠磊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6月6日,浙江证监局披露《关于对王忠军、王忠磊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15年11月24日至2021年12月20日,因二人 ...[详细]
-
港交所:6月13日起将蔚来-SW加入市场波动调节机制证券名单
6月6日晚间,港交所发布通告:2022年6月13日起,将-SW加入市场波动调节机制证券名单。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新浪财经主办的于5月24日正式启动。本次金牌董秘网络票选时间为5月24日-6月21日。评选期间,新浪财经推出“董秘说”视频专访活动,通过董秘视角 ...[详细]
-
转自:宿迁日报本报讯 为进一步深化数字产业校企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数字产业学院建设,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的适岗型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近日,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召开数字产业校企合作座谈会。通信集团江 ...[详细]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在我国“双碳”目标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实施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碳合作已有初步探索。今年3月,广州碳交所与香港交易所宣布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探索在碳金融领 ...[详细]